本章视频导学

 

 神经系统

 

   第二节 脑和脑神经

 

    一、脑

脑位于颅腔内,可分为大脑(端脑)、间脑、小脑、中脑、脑桥和延髓六部分。通常把中脑、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。延髓向下经枕骨大孔连于脊髓。

    (一)脑干

    1.脑干的外形(略)

    2.脑干的内部结构

    脑干内部包括脑神经核、非脑神经核、网状结构和上下行传导柬。

    (1)延髓的内部结构:延髓内部主要有与舌咽神经、迷走神经、副神经、舌下神经相连的脑神经核,非脑神经核有1对薄束核,位于薄束结节内,1对楔束核,位于楔束结节内,它们分别接受来自薄束和楔束的纤维。

    (2)脑桥的内部结构:脑桥的内部有与三又神经(V)、展神经(或外展神经)(Ⅵ)、面神经(Ⅶ)和前庭蜗神经(或位听神经)(Ⅷ)相连的神经核。此外,脑桥基底部有大量散布于纵横纤维之间的神经元群称脑桥核,是传递大脑皮质运动信息到小脑的中继站。

    (3)中脑的内部结构:上丘内有上丘核,是视觉反射中枢,参与完成由声、光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;下丘内有下丘核,是听觉传导通路上重要的中继核,传递听觉信息。在中脑上丘平面有动眼神经核,由此核发出纤维构成动眼神经;在中脑下丘平面有滑车神经核,由此核发出纤维构成滑车神经。此外,中脑内还有红核和黑质,它们对调节骨骼肌张力和运动协调有着重要作用。

    3.脑干的功能

    (1)传导功能 

    (2)反射的低级中枢:脑干内有多个反射的低级中枢。如延髓内有调节呼吸和心血管活动的“生命中枢”。

    (3)脑干的网状结构具有维持大脑皮质醒觉、引起睡眠、调节骨骼肌张力和某些内脏活动的功能。

    (二)小脑

    1.脑的位置与外形(略)

    2脑的内部结构

    小脑表面的灰质称小脑皮质。小脑深面的白质称小脑髓质。在髓质中还埋着灰质核团称小脑核或中央核。小脑核有4对:齿状核最大,其内侧有栓状核和球状核,它们接受小脑皮质的纤维,发出的纤维组成小脑上脚。顶核位于第四脑室顶的上方,发出的纤维经小脑下脚至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。

    3.脑的功能

    小脑的功能主要是协调躯体运动、调节肌紧张和维持身体平衡。

    (三)间脑

    间脑位于脑干和大脑之间,它的两侧和背面被高度发展的大脑皮质所掩盖。其主要部分是背侧丘脑和下丘脑。

    1.背侧丘脑

    背侧丘脑又称丘脑,是皮质下感觉的最后中继站,并能感知粗略的痛觉。在丘脑后下方内侧的隆起称内侧膝状体;接受听觉纤维;外侧的隆起称外侧膝状体,接受视束的传人纤维。

    2.下丘脑

    包括视交叉、视束、灰结节、漏斗、垂体柄和乳头体等。下丘脑的神经核主要有视上核和室旁核,二者能分泌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。

    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的中心,是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,参与对体温、摄食、生殖、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的调节,通过与边缘系统的联系,参与对情绪活动的调节。此外,视交叉上核参与调节人体的昼夜节律。

    (四)大脑

    大脑又称端脑,是脑的最大部分和最高级部位。两侧大脑半球由胼胝体相连。

    1.大脑的外形和分叶

    在两侧大脑半球之间有大脑纵裂将其分开,纵裂的底为连结左右半球的胼胝体。每侧大脑半球有3个面,即上外侧面、内侧面和底面。大脑半球表面有3条恒定的沟外侧沟中央沟、外侧沟),将其分为5

    在大脑半球背外侧面,中央沟的前方,有与之平行的中央前沟。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问为中央前回。在中央沟后方有与之平行的中央后沟,此沟与中央沟之间为中央后回。在外侧沟的下方有与之平行的颞上沟和颞下沟。颞上沟的上方为颞上回,颞上沟和颞下沟之间为颞中回,颞下沟的下方为颞下回。自颞上回转入外侧沟内有几条自上外向下内的回,成为颞横回

    在大脑半球的内面和底面,自中央前、后回背外侧面延伸到内侧面的部分称中央旁小叶。在中部有呈前后方向弓形的胼胝体。在胼胝体后下方,有呈弓形的距状沟,向后行至枕叶后端,此沟中部与顶枕沟相连。距状沟与顶枕沟之间称楔叶,距状沟下方为舌回。在胼胝体背面有胼胝体沟,此沟绕过胼胝体后方,向前移行于海马沟。在胼胝体沟上方,有与之平行的扣带沟。扣带沟于胼胝体沟之间为扣带回。扣带回向后下转而向前移行的部分称海马旁回,又称海马回,海马旁回的末端呈沟状为海马回沟。扣带回、海马旁回和海马回沟连成一体,围绕在脑干的周边,合称边缘叶

    2.大脑的结构

    大脑半球表层被灰质覆盖,称大脑皮质,深层有大量的白质(髓)。在大脑底部的白质中藏有基底核,半球内的腔隙称为侧脑室。

    (1)大脑皮质

    大脑皮质是人体各种活动的最高中枢,由大量的神经元、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组成。大脑皮质的各区有着不同的功能,一般将这些具有一定功能的脑区称为“中枢”,如机体的运动、感觉和语言等各种功能活动在大脑皮质上均有相应的最高中枢控制

    连合纤维是连接左、右大脑半球的纤维,包括胼胝体;联络纤维是连接同侧半球各部分皮质的纤维;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的上、下行纤维,这些纤维绝大多数通过内囊。内囊为一宽厚的白质,位于尾状核、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。

①躯体运动中枢: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。控制对侧肢体的运动,但面上部肌、咀嚼肌、呼吸肌及躯干、会阴肌受双侧运动区控制

视觉中枢:位于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。接受来自外侧膝状体发出的视觉信息

听觉中枢:位于颞横回,接受内侧膝状体发出的传导两耳听觉信息。因此,一侧听觉区受损,可引起双耳听力下降,但不致全聋。

④运动性语言中枢(说话中枢):位于额下回的后部。此中枢受损,产生运动性失语症,即丧失了说话能力,但仍能发音。

⑤听觉性语言中枢:位于颞上回后部。此中枢受损,虽然患者听觉正常,能够听到别人讲话,但不能听懂、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,称为感觉性失语症。

⑥书写中枢:位于额中回后部,靠近中央前回的上肢代表区。此中枢受损,虽然手部的运动没有障碍,但不能写出正确的文字,称为失写症。

⑦视觉性语言中枢:位于角回,靠近视区。此区受损时,视觉正常,但患者不能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,称为失读症。

⑧内脏中枢:一般认为在边缘叶,是自主神经的重要皮质中枢。

    (3)基底核:因靠近大脑半球的底部而得名,包括纹状体、屏状核和杏仁体

    3.边缘系统

    位于大脑半球的内侧面,由边缘叶和有关的皮质及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、下丘脑、上丘脑、背侧丘脑前核等组成。在进化上属于脑的古老部分,与嗅觉和内脏活动、情绪反应及性活动有密切关系,还参与个体生存如觅食、防御、攻击等和种族延续如生殖行为,边缘叶中心的海马还与学习记忆功能有关。

    二、脑神经

    脑神经是指与脑相连的神经,共12对。其排列的顺序通常用罗马数字表示,即I嗅神经、Ⅱ视神经、Ⅲ动眼神经、Ⅳ滑车神经、V三叉神经、Ⅵ展神经、Ⅶ面神经、Ⅷ前庭蜗神经、Ⅸ舌咽神经、x迷走神经、Ⅺ副神经、Ⅻ舌下神经

根据脑神经所含主要的纤维成分及功能,可分为三类。

    (一)感觉性脑神经(共3对)

    1.嗅神经:分布于鼻腔顶部的嗅黏膜,主管嗅觉。

    2.视神经:分布于眼球的视网膜上,主管视觉。

    3.前庭蜗神经:又称位听神经。前庭神经分布于内耳的位觉感受器,主管位觉。当人体作直线变速和旋转变速运动时,位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,产生兴奋,将神经冲动经前庭神经传人脑,产生位觉。蜗神经分布于内耳的听觉感受器,主管听觉。当声波刺激听觉感受器时,产生兴奋,将神经冲动经蜗神经传人脑,产生听觉。

    (二)运动性脑神经(共5对)

    1.动眼神经:分布于眼球外面的上直肌、下直肌、内直肌、下斜肌和上睑提肌,控制眼球向上、向下、向内、向外上运动及上提眼睑。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纤维分布于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,调节晶状体曲度和缩小瞳孔。

    2.滑车神经:分布于上斜肌,收缩时使瞳转向外下方。

    3.展神经:分布于眼球的外直肌,收缩时使瞳孔转向外侧。

    4.副神经:支配胸锁乳突肌、斜方肌和咽喉肌运动。

    5.舌下神经:支配舌肌运动。

    (三)混合性脑神经(共4对)

    1.三叉神经:支配咀嚼肌运动和头面部的一般感觉。

    2.面神经:支配面部表情肌运动和泪腺、下颌下腺、舌下腺分泌,传导舌前2/3的味觉。

    3.舌咽神经:支配咽肌运动和腮腺的分泌;传导咽部、颈动脉窦和颈动脉体的感觉及舌后协的味觉。

    4.迷走神经:是脑神经中行程最长、分布范围最广的神经。它的运动性纤维分布到平滑肌、腺体、心肌和咽喉肌上,支配其运动和分泌;感觉性纤维分布于胸腹腔脏器、咽喉(会厌)黏膜、耳廓和外耳皮肤等处,传导内脏和皮肤一般感觉。